子产(?~公元前522),复姓公孙,名侨,字子产,又字子美,郑穆公之孙。春秋时期郑国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在郑国为相数十年。他仁厚慈爱、轻财重德、爱民重民,执政期间在政治上颇多建树。被清朝的王源推许为“春秋第一人”。
据记载,子产出生于郑国的贵族家庭,他的父亲子国是郑穆公的儿子。子产少时就很聪明,有很成熟的政治见解。郑简公十二年,子产被立为卿,执政23年。郑定公八年(公元前522年),子产卒。《贾氏说林》载:“子产死,家无余财,子不能葬,国人哀亡。丈夫舍玞佩,妇人舍珠玉以赙之,金银珍宝不可胜计。其子不受,自负土葬于邢山。”
孔子听说后,曰:“古之遗爱也。”现有墓位于河南省新郑市西南17公里陉山顶上,墓冢高约5米,周长约50米。据《新郑县志》载:“子产墓累石为方坟,东有庙。”1987年3月4日,子产墓被郑州市政府公布为郑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子产对当时国际国内形势的判断是:“国小面逼,族大宠多。”子产从政后,在郑国进行了内政改革,整理田制,整顿贵族田地和农户编制,承认土地私有,按田亩征税等等。接着,他把新制定的刑书铸在鼎上,放置于王宫门口,让百姓都知道新刑法。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刑鼎。子产推行法治,宽猛相济,安抚百姓,抑制强宗,保持国内政局长期稳定。不毁乡校,以听取“国人”意见。对外进行了一系列外交活动,维护了郑国的利益,使郑国免遭兵革之祸。子产“知人善用,择其能者而使之”,为政数十年,政绩显赫。《左传》载:“为相一年,竖子不戏狎,班白不提挈,僮子不犁畔;二年,市不豫贾;三年,门不夜关,道不拾遗;四年,田器不归:五年,士无尺籍,长期不令而治。
子产的思想接近于孔子以前的儒家思想。子产具有人本主义的思想,强调人事,但也不否认鬼神,提出“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在子产看来,人道先十天道,天道可以存而不论,人道则不能不察。他还提出了人性观念,认为夫小人之性,衅手勇,啬子祸,以是其性面求名焉者。这是中国哲学史上探讨人性问题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