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管城回族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博采众长 砥砺前行
立足本土特色建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

  • 发布日期:2024-05-13 10:04:00
  • 来源:管城回族区委宣传部
  • 字体大小:
  • 打印:

为深入学习各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成功经验和创新做法,推动本地区文明实践活动的高质量发展,4月16日—4月19日,区委常委、宣传部长李晓雷带领区委宣传部、东大街街道办事处等相关负责同志,并邀请郑州市文明办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处处长何宇一行8人,赴南京、苏州、上海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进行学习考察。现将此次学习考察情况汇报如下:

一、调研背景与目的

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战略和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工程,是建设具有强大生命力、创造力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有效载体。2021年11月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意见》的通知,要求至2022年底,全国各省、市、区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覆盖率要达到100%。如何充分利用已建成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完善其组织架构、运行机制,扩大其社会影响力,更好的深入基层、服务群众,依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二、调研方式与调研内容

为更加深入地了解学习南京、苏州、上海三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经验做法,本次调研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考察:一是组织架构与运行机制。了解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机构设置、人员配置、管理制度以及与上级部门、社区、企事业单位等多方协作模式。二是阵地建设与资源整合。考察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硬件设施、功能布局,以及如何整合区域内文化、教育、科技、体育等资源,打造综合服务平台。三是活动策划与实施。分析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特色品牌项目、常态化活动的设计思路、执行效果,以及志愿者队伍建设与管理情况。四是服务效能与社会影响。评估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在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公民素质、促进社区治理等方面的成效,以及社会公众的参与度和满意度。

三、先进做法

(一)探路集成化,新时代文明实践小镇迸发“文明力量”

浦口区以文明“星”起,思想沉“甸”为主题,在星甸街道全域打造传播新思想的红土地、引领新风尚的示范镇、探索新实践的孵化器。把零散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聚合成逻辑缜密的“小镇”。小镇紧扣“科学理论传播的大众平台、思想政治工作的坚强阵地、弘扬时代新风的精神家园、特色志愿服务的广阔舞台”四大功能定位,把文明实践嵌入乡村治理。星甸街道当前基本形成文明实践完整的体系架构和工作机制,在此基础上,通过创新阵地、项目、队伍、活动等文明要素的融合,全面提升“小镇”资源链接能力、服务对接能力、产业带动能力和区域辐射能力,由点到面,用文明实践凝聚高质量发展的合力。

(二)打造资金“蓄水池”,文明实践基金更有温度

苏州市多个县区成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基金,探索构建文明实践多元投入机制,形成政府引导、社会支持、群众参与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格局,广泛吸引民间资本、社会力量参与志愿服务,通过盘活资源、整合阵地,推动文明实践可持续、高效率发展。通过“志愿服务伙伴计划”等途径,源源不断地为基金注入资金活水,主要用于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实施和补助,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和志愿者帮扶礼遇,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先进典型等奖励,志愿服务培训等方面。

(三)“阵地聚力”助推文明实践阵地网络体系化

上海市闵行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坚持以“3+X”阵地网络(三级阵地+特色阵地)建设为基础,着眼人口导入大区特点,探索人群全覆盖的文明实践阵地建设模式,在完成三级阵地全覆盖建设的基础上,将新时代文明实践的触角延伸至园区、厂区、商务区等地,创新打造闵行科技馆、叶辛品读室等139个文明实践“益空间”,实现了各类人群的全覆盖。通过不断探索阵地融合新路径,打造党群服务中心、邻里中心、文化活动中心、青年中心等阵地,实现全区文明实践阵地网络服务能级在标准化建设中个性化提升。

(四)“行业聚能”激活文明实践“新动能”

苏州建立了“助建驿站”“幸福家长驿站”“司机之家”等这样的行业文明实践阵地,目的就是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推进到哪里,在实现城乡中心、所、站工作网络全覆盖的基础上,牵头联合住建、交通、园林绿化、应急管理、民政、司法、城管、文化旅游、体育、卫生、科技等行业主管部门,成立行业文明实践分中心,激活行业优质资源,打造文明实践阵地及品牌项目。

四、对标找差

对标上述三地区,我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运行中主要还存在以下不足:

一是基础不扎实。部分文明实践站点硬件设施不够完善,如活动场地狭小、设施陈旧、设备短缺等,无法满足各类文明实践活动的正常开展,影响了居民参与的积极性和体验感。二是特色不明显。挖掘和利用管城区独特的地域文化资源不够充分,使得文明实践活动缺乏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难以形成品牌效应和影响力。三是结合不够紧密。未能有效整合区域内各行业、各单位的资源,缺乏跨行业、跨领域的深度合作,导致文明实践活动内容单一,难以满足居民多元化的需求。四是活动不丰富。现有的文明实践活动类型偏少,多以传统的讲座、培训为主,体验式学习、沉浸式展览、社区剧场、网络直播较少。部分实践站点的活动安排不够密集,难以形成持续的热度和影响力,难以满足居民常态化参与的需求。

五、经验启示

(一)打造管城新时代文明实践小镇

以“点”激活,以“线”串联,横向打造文庙、城隍庙、商都遗址博物院、东城垣博物馆的“历史文化带”,商都历史文化中心、城南印象阜民里、商城遗址公园、平等街、亳都古巷的“休闲娱乐带”,北顺城街、清真寺街、管城街的“古城美食带”;纵向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点四级联动文明实践矩阵,建设文庙、商都文化中心、福苑书房、城南印象阜民里等文明实践点,加速形成商代王城遗址3平方公里核心区文明实践圈,同时强化数字赋能,以“网络+网格”云平台为助力,实现线上线下协同运行。

(二)设立管城新时代文明实践专项基金

探索推进文明实践项目化、社会化,构建文明实践多元投入机制,成立“管城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专项基金”,在新时代文明实践基金的支持下,进一步引入各方文明实践专业团队落地,形成“有人、有地、有方法”的文明实践可持续运营模式。一是拓宽渠道募集资金。举办新时代文明实践专项基金募资活动,通过上级扶持,文明单位、企业捐赠等方式多渠道筹集资金,用于支持积分兑换、特色项目、文化科技卫生服务等活动。二是扩大基金宣传力度。用新媒体、两微一端等渠道拓展基金知名度,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到基金的建设与监督中,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强有力的引擎,推动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的高质量发展。

(三)建立管城新时代文明实践标准体系

探索推进管城“146655”工作模式,1个中心为核心引领,牢牢把握传播新思想、引领新风尚的工作目标;4个融合是文明实践的建设基础,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融媒体中心、网络应急指挥中心、网格化基层治理平台深度融合;6个平台为文明实践的服务功能,搭建区级“理论宣讲平台、教育服务平台、文化体育服务平台、科普与法律服务平台、卫生健康服务平台、网络文明传播服务平台”六大平台;6个工程为文明实践的工作任务,统筹全区精神文明创建工程、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志愿服务工程、未成年保护工程、网络文明传播工程、新时代文明实践工程;5个关爱是文明的项目落实,通过文明实践服务项目,实施关爱老年人、未成年人、妇女、残疾人、贫困等群体;5星标准是文明实践的最终目标,打造“三星”“四星”“五星”文明实践所、站。

(四)行业融入管城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

依托管城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牵头联合文旅体、应急、城管、科协、卫生等行业主管部门,探索建立行业文明实践点位,打造“环卫之家”“协会之家”“自媒体之家”等文明实践阵地,加强“科普大学”“城市书房”“儿童之家”的管理及普及力度;强化与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的深度合作,形成共建共享的联动机制,与本地企业合作举办职业技能培训、创业指导讲座,与学校联手开展青少年道德教育、科普活动,与社会组织联合开展志愿服务项目,形成多元主体参与、资源互补的特色实践模式。